信息公开
徳职要闻
当前位置: 首页 · 徳职要闻 · 正文
德职案例 | “专创融合”“五位一体”推进创新创业教育
日期:2022-11-10 信息来源: 点击数:

2010年6月,教育部实施了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”,提出了“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”。2017年2月,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,提出要培养“实践能力强、创新能力强、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。”因此,培养双创人才成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要求,为建设创新型国家,实现“中国制造2025”等国家战略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。

2015年以来,我校机械工程系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,紧紧围绕“科技兴国”这一主线,组织参与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、工业设计大赛等市级以上创新创业类大赛25项,获得国际级一等奖1项、世界级铜牌1项,国家级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4项、三等奖2项,省级一等奖6项、二等奖7项、三等奖5项,获得省级及以上优秀组织奖11项,学校被评为“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”、“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明教育基地”,展示出我校良好的创新创业育人工作成效。

一、注重顶层设计,规章制度“立”起来

成立以系书记为组长、科室负责人及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,结合学校《大学生竞赛活动管理及奖励办法》和《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细则》等文件精神,机械工程系立足自身实际,制定了《机械工程系创新创业经费使用管理办法(试行)》、《机械工程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团队管理考核办法(试行)》、《机械工程系教学质量奖励办法(试行)》等一系列文件,让好的做法和经验以制度形式固化与传承下来,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,激励广大学子 投身到创新创业实践中来。

二、团队协同作战,科技创新“火”起来

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艰苦卓绝、颇具挑战性的“系统化、复杂化”工程,在此过程中,团队协作非常重要,为了发挥指导教师和有经验学长的“传帮带”作用,学校每年邀请有经验的指导老师担任新生班主任,组建跨专业、跨年级的科技创新团队,依托学校大学生机器人、大学生数字化设计、3D创新设计等科技类社团,进一步拓展了学生参加竞赛的空间与内容,让每一位想接受锻炼的同学都能得到锻炼,通过分工协作,资源共享,实现“协同作战”目标。

三、重视教育引导,参与学生“多”起来

“一花独放不是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。”学校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,坚持“立德树人”,利用校内外多种教育实践载体,引导学生走出宿舍,调动师生参与“第二课堂”的积极性与主动性,扩大实践育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,形成“联动效应”和“滚雪球效应”。为此,学校从大一新生入学教育阶段,通过展板展示学院创新创业最新成果,开设《创新创业教育》专题讲座,邀请学院知名毕业校友讲解创新与创业故事,勉励新生重视价值塑造与实践锻造。针对不同年级同学,分层次引导学生参加不同难度比赛。在比赛和项目申报前夕,利用班级QQ群、微信等新媒体发布比赛信息,通过召开班会、邀请历届获奖选手和导师参加培训动员会等方式,分享比赛心得体会和注意事项。近年来直接参与的各专业、年级学生数近500人,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约1000人次。

四、树立先进典型,光辉榜样“亮”起来

通过“微信公众号”、“校园网站”、“大众网”、“新浪网”等新媒体,宣传报道一批批获奖团队,表彰一批批先进典型。通过在实训室、教室文化墙等区域开辟历届优秀作品实物展,在学校内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。

五、锻造创新思维,好的点子“涌”出来

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,发挥传统课堂和慕课各自优势,提升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。结合专业特点,在第二课堂中融入大量翔实丰富的案例,讲解创造性思维、方法和原理。机械系师资队伍中具有创新创业培训师(SYB)资格的老师9位,开发具有专业特点的教学资源包2项。

上一条:坚守服务“三农”初心 培养乡村振兴人才​——德州职业技术学院“一村三计划”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的探索和实践
下一条:德职案例 | 打造赛教融合新模式:大赛引领、赛教互长、师生普惠新模式


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公开网版权所有 ©2022-2023

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公开网

联系电话:0534-2557166